难忘军旅情
发布日期:2012-12-19 00:00 信息来源:本站 访问量:

 
                                      作者:李和平

    俗话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可血管里流淌着红军的血、作为红军后代的我,就不信这个邪!我信奉的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在和平年代里,工、农、兵、学、商,可当兵的机会也许一生只有一次!
    35年前,已经下乡上山两年、面临返城当工人的我,依然决然放弃了繁华喧闹、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义无返顾地踏上开赴北上飞驰的军车,开始了难忘的四年军旅生活。
    正值1970年末岁尾,中原大地寒风袭人。我临行时,严父千嘱咐:到部队要好好干,听部队首长的话,不要给父母丢脸!说完去上班了。慈母眼圈湿润,更是万叮咛我:给你12块钱,相当于在部队2个月的津贴了,要好好照顾好自己,有时间常给家里来个信!说完也上了班。我听说招兵部队是北京军区的,这次可以到首都北京看一看啦,可谁知从郑州坐上闷罐车,越走越冷,雪越下越大,整整坐了3天3夜,来到了祖国的最北疆——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新兵连。
    一切并不象我想象的那么好:当地的气温常常在零下三、四十度,滴水成冰,幸亏矿区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把最暖和的学校及礼堂让给我们新兵住;小小的矿区,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商店、小饭店、邮局、澡堂和照相馆,2个小时可转遍整个矿区。万事开头难。紧张的新兵连生活刚开始,整天训练队列、学部队条列,一天下来腰酸腿疼;新兵最怕的是半夜三更要命的紧急集合,那急促的军号声骤然响起,惊醒的新兵们都一跃而起,不准开灯摸黑穿衣服、打背包,有的新兵穿错上下衣服,有的互相拉错背包带,扭成一团小声嘟囔着;当慌乱中赶到指定的地点集合时,连首长宣读完上级“紧急命令”,立即命令整队迅速跑步前进,待到达预定地点后,连首长开始检查每个新兵穿着和背包,有的背包打的象民工的铺盖卷;还有的背包干脆散了架,只好抱着被子站在队列里,让人忍俊不禁;而接我们的老兵在队伍后面负责收容,有跑不动哭鼻子的新兵,光沿途遗弃的日用品、衣物检回不少。在新兵连的日子里,我抱定“既来之,则安之”,绝不能给老红军的父亲丢脸的信念,咬着牙挺了下来!
    三个月的艰苦新兵连生活很快结束了,我与部分新兵被分到盼望已久的老连队,来到钢城包头郊区某部一连,驻扎在滔滔的黄河岸边。听连首长介绍连队战史,这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英雄连队,曾参加过著名的黑山阻击战,后改编成骑兵,老兵常自豪地说:在庄严的开国大典阅兵式上,那个威武雄壮的红马连方阵就是咱们连的前身!听后,我格外激动和骄傲,为能在英雄的连队当兵而引以自豪。记得我下连队后,夜深人静第一次全副武装站岗,此时此刻,训练一天的战友们都进入甜蜜的梦乡,沉寂的大地在谧静中酣睡,我手握钢枪为祖国和人民站岗,一股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每当隆冬之夜站岗归来,我回到温暖的营房,脱下沉重的大头翻毛皮鞋,取出汗湿的毡鞋垫,总发现鞋底已结了薄薄的一层白霜,天寒地冻略见一斑。一次寒夜下岗归来,我好奇地用舌头舔了一下冰冷的枪刺,舌头差点儿被枪刺粘住,幸亏我大口哈气才摆脱窘境,至今想起都后怕!
    70年代初,边疆部队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每个战士每天伙食费仅6角钱,吃的是多年的陈小米,每天两顿粗粮,很少打牙祭改善伙食,仍要进行紧张而繁重的军事训练。每当部队生活艰苦、训练劳累的时候,我就想起父亲在家经常讲起他们红四方面军,在长征路上三次过草地,吃野菜、草根和煮皮带吃的故事,时常用“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激励自己去战胜任何艰难困苦,千锤百炼,磨砺意志,对我在部队入团、入党,乃至日后战斗在铁路运输生产一线、铁路检察机关岗位建功立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正是我们的老连队,发扬我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为改善当时部队生活在内蒙种出了草原第一代水稻,使我这位曾在豫南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青,又派用上了早已学会的育秧、插秧、薅秧、晾田、施肥和收割的农活,当金秋送爽,“喜看稻菽千层浪”时,心中总有说不出的欢愉。老连队的生活是紧张而又有秩序的,除了学农、学工,最重要的还是军事训练,尤其是手中武器自动步枪的卧、跪、立三种姿势的精度射击、手榴弹投掷、刺杀等艰苦训练,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最难忘的是,在那段特殊的历史里,中蒙边界陈兵百万,重兵压境。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指引下,我们部队奉命开赴白云鄂博某高地,加紧构筑防御阵地和坚固坑道,并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同仇敌忾,还立下誓言: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当时,已是班长的我,身先士卒,苦练过硬杀敌本领,很快成了连里的优秀射手、刺杀能手、其中投弹60多米曾名列全连第一,被连队聘为训练小教员,我们班也在比武中时常夺魁,我还有幸被抽到师军体集训队,很是风光、潇洒和自豪。如今,中蒙边界无战事,早已成为和平友好的象征,然而,那段难以抹去的历史和经历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有人把当过兵的地方称之为“第二故乡”,的确如此。在军旅生活中,最盼望的是连队通讯员送信来,急切知晓家乡亲人的消息和家乡的变迁,只有离乡背井的人们才能真正体味到“家书抵万金”的含义。岁月如歌,星转斗移。尽管祖国的北疆,严寒的冬季来得格外早,草原大地银装素裹,刀子似的白毛风肆虐,然而,当姗姗来迟的春姑娘悄然走来时,冰雪融化,大地回春,嫩草吐绿,无名野花绽放,一派生机盎然。特别是每年8月是我们所在辽阔无垠的乌兰察布大草原最美好的季节,独具蒙族特色的“那达慕”传统大会盛况空前,可惜军务在身未能一睹风采,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扬鞭策马的牧民,悠闲地赶着成群的牛马和绵羊放牧,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和平迷人景象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最令我感动的是,当时生活并不富足的草原人民,以他们博大的胸怀,用最好的粮食和牛羊养育着人民子弟兵,我们每次移防村庄、冬季野营拉练需住老乡家,他们都腾出最热的土炕,用最甜美的奶茶和奶酪欢迎子弟兵,而我们这些当兵的临走时总是做到秋毫无犯、地净缸满,依依惜别,那军民一家鱼水情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每逢年过节,尤其是“八一”建军节,驻地政府及人民群众,带着丰富的慰问品、文艺演唱队来到军营亲切慰问子弟兵,那“八一”会餐丰盛的饭菜、那酣醇的美酒、那动人的草原牧歌、那兄弟般的战友情,至今难以忘却!当时,我们子弟兵报以第二故乡亲人的是时代最强音:“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那震撼人心的口号声响彻营区、阵地,至今还在我耳际震响、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