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先哲先贤群星闪烁,名著典籍浩如烟海,我们只能取其部分精华,以收一斑窥豹之效。
一、天时,地利,人和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一家医院,都希望并力争有的一个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利于该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将组织的环境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
《淮南子•主术训》中指出:“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 即只有顺应时势,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恰当地使用人力才能成就事业,巩固政权。
天和地,反映了外部环境。《孙子兵法•地形篇》指出:“知天知地,胜乃万穷,”可见正确地判断外部环境之重要。“天”主要指时势,世势,即历史发展的趋势,顺其势则昌,逆其势则亡。所以应“因时立政”(苏辙《乞裁损浮费札子》),“智者善谋,不如当时。”(〈管子•霸言〉)领导者善于谋划,不如顺应时势,容易成功。
在中国古代,长期依赖农业生产,因此,“地”的内容以土地为主。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成为经济繁荣的首要前提,〈管子•乘马〉中指出:“地者,政之本也,故地可以正政也。地不平均调和,则政不可正也。”管仲把土地制度提高到“政之本”的高度,一个良好的经济制度,才能保证政治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这一论断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处在关键地位。自古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语•学而》中指出:“礼之用,和为贵”。《荀子•强国》中指出:“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他将人和划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爱民”,爱你的下属;另一个是“好士”,即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爱惜人才。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管理理念,也是“人和”的理论基础。《贞观政要!行幸,魏征》中指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它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领导者群众之间关系,历代政治家所遵从。将相和”、“君臣和”是在管理层面的“人和”。“君臣遇合,天下事迎刃而解,”(苏辙《观案》)指出领导层次的良好合作与和谐,是解决天下事的重要环节。
二、修身,齐家,治国
领导者的素质与组织的兴衰关系甚大,中国古代先贤对此有精辟的论述。《礼记•大学》中指出:“物格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著名的“外长齐治平”理论。领导者具有高度的道德和知识素养,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哀公问》中说:“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论语•为政》中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都是从领导者示范作用的角度,论述其自身修养的重要性。
领导者的自身修养从何做起呢?“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苏轼《司马温公行状》)从在家庭中尊老敬老做起,关心和爱护别人,养成利他和无私的品德。成就任何宏大的事业,都靠“居之以强力,发之以果敢,而成之以无私。”(宋•苏辙《新论中》)。 在领导者自身修养中,如何战胜外界的诱惑,战胜自身的弱点,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君子谋道不谋富。”(柳宗元《吏商》)“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管子•戒》)安于清贫,战胜物质上的诱惑,是领导者应有的道德境界。“俭节则倡,淫佚则亡。”(《墨子•辞过》)领导者应以节俭为荣,以奢侈、淫逸为耻。“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韩非子•十过》)高度概括了沉重的历史教训。“防意如防城,胜惑即胜敌”。洪仁玕在其名著《资政新篇》中的这句名言,浸透了太平天国后期许多起义将士的鲜血,值得每个领导者自戒。
三、穷究事理,先谋后事
决策是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如何确保决策正确是管理学的重要课题。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在这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见解。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意林》引《太公金匮》)是说应谋划在先,行动在后,才能确保成功,反之则事必败。“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欧阳修〈相州尽锦堂记〉)指的就是高级领导者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的大将风度。“日之能烛远,势高也;使日在井中,则不能烛十步矣。”(〈尸子卷上•明堂〉)讲的是领导者应高瞻远瞩,而不能鼠目寸光。“为国有三计:有万世之计,有一时之计,有不终月之计。”(苏轼〈策别十八〉)讲的是领导者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之区别,长期发展战略与近期计划的区别。“事无巨细,毕陈于前。若网在纲,振之则举,驰则尽废。”(苏辙《孙览河北远副除右司郎官》)指出决策者应抓主要矛盾,抓住关键,才能纲举目张,作出正确决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讲的是决策者应注意搜集实施的反馈信息及时纠正错误,采取补救措施,甚至于重新进行决策。
四、刚柔并济,德刑并用
如何进行管理?如何使下属跟从?如何规范部下的行为?如何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在这个根本的管理理念方面,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概括起来,叫做恩威并重、宽猛相济、刚柔并济、德刑并用。
孔子把治国方略概括为“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即用法教引导人民,用礼节和制度约束人民的行为,则人民既有纪律、守秩序,又有道德,知荣辱。
《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记载着孔子的另一句名言:“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即提倡将宽与猛两手互为补充,使宽猛有度,则政治和谐,管理有序。苏轼在《张世矩再任镇戎军》一文中指出:“威与信并行,将道德的教化功能与法律的规范功能相结合。 在武侯祠有一副脍炙人口的名联:“能攻心,即反侧自消,自古之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人治蜀要三思。”(清人赵藩撰题)上联强调“攻心为上”,不要盲目迷信强权和暴力;下联则强调“审时度势”,不要造成宽严悖误的被动局面。刚与柔、宽与严、德与刑、硬与软,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何将二者结合好,关键看当时的内外环境,因此“度势”是管理的前提。领导者应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认清时势,乘势而上,才能使宽严有度,刚柔相济,取得事半功倍的管理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