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采取盲目肯定一切的保守态度,也不应该采取盲目否定一节的虚无态度,而应采取辩证的、科学的、历史的分析态度。中华民族的传统像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积极的一面,其文化内涵和外延不是静止的,而是随历史的发展、时代的演变而变化的复杂的动态过程。我们应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考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从而决定我们对它们的扬和弃。
     一.入世精神
     所谓入世精神,就是积极地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众所周知,欧美是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一统天下,南亚和部分东亚是印度佛教徒群集的地区,而中东和北非则是伊斯兰教的文化圈,但占世界人口将近1/4的中华民族的宗教传统却十分薄弱。如果说,西方基督教文化是“天学”、印度佛教文化是“鬼学”的话,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学为中心的“人学”。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伊斯兰教文化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消极出世,而中国传统的“人学”文化,则是积极入世的。做为中国主导文化的儒家思想,不论是先秦的孔孟之道,还是两汉以后儒学,乃至程朱理学,其主旨都是经世致用、教民化俗、兴邦治国。其主要信条,如“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德、利用、厚生”,“要言妙道不离人伦日物”。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要求将内在的修养外化为积极的事功;道家文化,看似玄虚奥妙,消极遁世,而其实质却是注重积聚自身的力量,最终实现“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以后争先”的目的,以“不争”做为“争”的手段,“无为”的背后是“无不为”;至于法家文化,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厉行法治,德刑并用,强调积极地治理社会,大胆地追求功利,具有更明显的现实精神。总之,以儒、道、法三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其精髓是积极的入世精神。
    正是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几千年来激励着中华民族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锤炼出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的企业文化,从50年代的“孟泰精神”,60年代的“铁人精神”,到80年代的“二汽精神”90年代的“海尔精神”、“长虹精神”、“联想精神”等,都贯穿着一条主线——不怨天,不尤人,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勇攀高峰,无所畏惧。它构成了我国企业文化拼搏向上的基调。
     二.伦理中心
    中国的古代社会,在意识形态上是一个以伦理为中心的社会。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孔子便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他说:“克已复礼为仁。”这里的“礼”,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礼”作为宗法等级制度,具有外加的强制性。而“仁”的学说,则是要把“礼”的约束建立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之上。到了后来,则汇聚演变成“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五德。“忠”和“孝”是维护“礼”的重要的道德标准,而其特点则是服从。这种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的伦理道德,严重地束缚、压制个人的主动性,其消极影响至今犹在。在企业中这种封建伦理道德的表现是,各级管理干部与职工之间,随着在管理组织系统“金字塔”上位置的不同,所产生的等级观念,及其副产品——上对下专横傲慢,下对上的盲从讨好,成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消极因素。
    然而,这种伦理中心主义的传统,以有其合理的方面,即重视维系人际关系的伦理纽带,有利于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它强调和要求人们自己在其中的责任,它把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命运较为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爱国主义和民族的整体感有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支柱。在当今社会只要对伦理道德的内容进行改造和更新,就可以树立社会责任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发扬民主精神,促进社会稳定,建设优良企业文化的有力思想武器。
    事实上,我国社会主义企业历来重视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关系。强烈的爱国意识,对企业的高度认同,职工间的真诚友谊,爱厂如家,和谐共进,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一大特色。我国最大的工业企业——鞍山钢铁公司的企业传统和企业的品格是这样表述的:“对祖国无限热爱,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爱厂如家,忠于职守,把个人命运同企业兴衰连在一起的主人翁思想;为国争光,拼争第一,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识大体,顾大局,同心同德,团结协作的高尚风格……”这是中华民族重视伦理道德的传统,在社会主义企业中的突出表现,也是我国企业文化内容中的优势文化。
    三.重义轻利
    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之一。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进一步主张:“何必曰利。”董仲舒提出:“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它提倡在物质利益面前要“克已”,“寡欲”,“见利思义,义而后取”,它鄙弃“嗟来之食”,不取“不义之财”。这在封建社会中,当然有其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一面,但在今天,若将义的内涵更新为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便值得大力提倡。当前,有些企业利欲熏心,卖假酒、假药,制作假商标、假广告,兜售黄色书刊、淫秽录像带,倒买倒卖,走私贩私,贪污受贿,干出一系列违法乱纪的事。为了消除这种见利忘义的腐败现象,除了严肃法纪之外,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旅游企业中,大力提倡以义取利,义利并重的义利观,引导干部和职工树立比金钱更高的追求,也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也应该注意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的消极一面。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与重义轻利共生的,是“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这种轻利、轻商的影响,至今仍在。它与僵化的经济制相结合,形成了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重视生产,轻视营销,否定物质激励,大搞精神万能的唯意志论的“左”的一套。这种传统观念,至今仍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善企业经营,完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思想障碍。
    四.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独具特色的观念。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可见,儒家把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德。
    什么叫中庸?汉朝郑玄这样注释《中庸》的题义:“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所谓“中”,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所谓“和”指和谐,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中庸之道有两重性,一方面以“中和”为最高原则,忽视对立面的斗争,主张维持现状,否定变革,这在本质上是反辩证法的;而加一方面,它反对过与不及,不走极端,重视和谐,又有辩证法的因素。因此,对中庸之道不能做简单的否定或肯定。
    中庸之道维护旧制、反对变革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作为一股巨大的历史惰力,它几乎成为世代相传的心理定势。“祖宗之法不可变”,“先王之制不可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等等,被视为亘古不变的真理。这种因循守旧思想,今天仍然是改革所遇到的最大的心理障碍之一。任何改革措施,总会遇到强大抵抗。“没有先例”,“风险太大”,常常成为拒绝改革的借口;“宁稳勿乱”,“不为人先”,常常成为俳徊观望的理由。视传统为当然,视变革为畏途,这种心态一天不改变,中国的改革便一天难推进。
    中庸之道在历史观、变革观上是消极有害的,但在群体观、社会观上却有其积极的一面。这主要反映在“和”的观念上。“和为贵”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社会关系的传统原则,用求大同、存小异的办法,协调社会各部分人的利益和要求,达到整体的协调、和睦,是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文化支柱。在处理文臣武将关系中的“将相和”,在处理民族关系中的“和亲”,以及在为政治国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都是“和为贵”原则的具体运用。再如,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皇家花园——“颐和园”的命名,也无不与这“和”的文化有关。
    改革开放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社会各部分人之间利益的再分配、再调整,然而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内外环境,首先要求政治上的稳定;改革的目标也是要求得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长期稳定的发展。我们只能在稳定中求改革,以改革和稳定求发展。因此,“和为贵”的传统原则,在处理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企业事业单位,处理社会上各部分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仍不失为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原则。在人与人之间,在上下级之间,加强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基础上,实现上下同欲、同心同德,那么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以及整个国家,就会出现安定团结的“人和”局面,再大的困难也不会把我们难倒。以一个企业而言,“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内和外争原则,应该是一个可供选择的高明策略。它已被我国的许多企业成功的实践所证明。海尔公司的哲学叫作“中正之道”,主张中和、公正,追求大中至正,取得了骄人的经营业绩,而衡水电机厂则依靠“和谐管理”,在全行业亏损局面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确实难能可贵。这类事例充分说明中庸之道“和为贵”观念的巨大的现实意义。
    五.重视名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重视名节,重视精神需要的满足。孟子有一段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基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者基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把民族、国家的尊严和荣辱,个人的人格、信念和操守,看得重于一切。这种思想,凝铸成我们民族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文天祥的《正气歌》和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
    这种民族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珍视荣誉、崇尚气节、讲求廉耻、高度自尊。时穷节乃见,在危难的关头,就表现为崇高的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可杀不可辱”,为了捍卫自己的信念、节操和名誉,为了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敢于蔑视强暴,甘愿忍受贫苦,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今天,我们只要去掉其中封建思想的糟粕,把自尊、自爱、自强、重视名节的精神,建立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就会形成有利的心理环境,激发出人民群众的集体荣誉和民族自豪感。
    在企业的激励机制中,重视荣誉,追求自尊,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通过荣誉激励、形象激励、感情激励、民主参与激励等精神激励手段,有效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并强化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建设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企业文化。辽宁朝阳重型机器厂倡导“唯旗是夺”的企业精神,实行“立功基础制”的激励制度;陕西石泉水电厂把“集体荣誉高于一切”定为企业精神;更多的企业提出“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口号,都是典型的范例。
    重视名声向坏的方向发展,就是追求虚荣、大讲排场、死要面子。这种贪图虚名、奢侈浪费的不良社会风尚,在当今仍存在着。有些企业,文过饰非报喜不报忧,甚至花钱买荣誉,而不在实干上下功夫;当企业与上级主管部门或“关系户”打交道时,为了争本企业的面子,或者为了给对方面子,可以置企业亏损的困境而不顾,照样大摆宴席,花公款如流水,这种现象值得注意。